教育有害健康?(下)

教育有害健康?(下)

好成績的代價(葉蒂芬 / 台大社會系)

hi070519_001-300x200  自古以來,「十年寒窗無人問」、「懸樑刺股」的苦讀精神,一直是中華文化中被認定的「美德」。就算近年來在教育上,人們越來越追求「快樂學習」、「適性發展」等期待升學壓力可以減輕的想法,苦讀精神仍是師長、父母對學生最普遍也最鼓勵的訓誨之一。然而,苦讀往往等於將身體健康置之一旁而不顧。因此,我們要來看看,影響學生健康的生活習慣是否和成績有所關係。

  TEPS第四波的調查中包括高中生的種種健康行為。其中,我們首先來看睡眠時間和成績的關係。根據圖一,我們可以看到成績表現越好的學生,平均睡眠時間越少。或許這反映,要得到好成績,或許就得犧牲一些睡眠。不過,在成績分層最高的一組學生中(成績分層=6),睡眠時數卻比前一組多。或許這一組正代表本身就有較好能力,而也不需要花同等時間得到好成績的學生。更甚者,通常標準差代表的變異量會依著平均數的減少而減少。但是在成績分成第六組的學生中,雖然平均數較高,標準差卻較前一組小,表示這一組學生的睡眠行為更相似,有較偏異的睡眠情況較少,或許也代表著有較規律的作息。這最後一群的學生或許就是那些令人稱羨,相對「天才」的學生。不過,緊追在後的一組樣本,卻需要犧牲更多的睡眠才能得到相近的成績結果。

 

01

  接下來,我們來觀察學生吃早餐的習慣和成績的關係。根據圖二顯示,越常吃早餐的學生的學習表現也較好。除了或許醫學上能證明吃早餐的好處之外,或許也反映著學生作息的穩定。在高中的階段,學生每天早上大約七點半就需到校。如果沒有特別早起,可能就會草草忽略早餐而直接要趕去學校。當然,這或許也跟學校與家裡的距離有關。但是,至少由平均的現象來看,有固定吃早餐習慣的學生在學業上也有比較好的表現。

02

 

  在高中階段,在外的時間可能會因為補習、各種活動而越來越多。因此,外食也成為了我們觀察的方向之一。一般認為,外食或許比較難得到營養上的均衡,同時也是家庭的另一筆開銷。除此之外,「在家吃晚飯」這回事,或許也是家庭關係經營的關鍵之一。如果家庭成員都沒有回家吃晚飯,在忙碌的生活中要聚在一起,又更是難上加難了。根據圖三顯示,隨著成績分層增加,每天都外食的比例是越來越少的。但是,平均少了1.5天的外食,其人數比例是隨著成績分層增加的。根據另外的分析,同時也是一般的認知,發現補習、留校自習都會減少在家吃飯的可能性。因此這群一週有五、六天載外吃飯的學生,可能就是那些每天不是補習就是留校自習的學生。

  除此之外,根據圖四,我們發現每天在家吃飯的比例是隨著成績分層先升而後降。而很明顯的,成績最好的那一群學生,他們每天在家吃飯的比例是最少的一組。這是否反映出,若要求一個學生苦讀,就多少需要犧牲一些關係、一些聚會,以及跟家人互動的機會。如此的情況對學生是好是壞呢?

  綜合以上所述,透過TEPS資料的簡略分析,發現成績的分布會隨著睡眠時數減少而增加,而和吃早餐的習慣呈正向關係。此外,當觀察外食情況時,我們發現最常外食的一組,反而在高學業成就的組別中相對沒有這麼大的比例。不過,那些可能週間晚上都在外沒有回家的學生,不論是補習、自修等,整體成績表現較高好。不過,成績好的學生似乎沒有同等的機會在家吃飯,或許因而失去了與家人建立關係的機會和時間,這樣是否會對心理健康造成影響呢?

  苦讀精神在華人文化中一向為人所稱道,被視為美德之一。然而,此種價值觀對那些兢兢業業要追求好成績的學生來說,是否是一種傷害。根據資料顯示,健康跟成績有一定的關係。因此,在我們思考教育政策、藍圖之際,或許也要考慮對學生傳達出的價值觀。如果為了學業而喪失了健康,似乎就過於本末倒置了!

03

04