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追蹤記錄15年 年輕世代出身仍重要(高教擴張系列1)】

【追蹤記錄15年 年輕世代出身仍重要(高教擴張系列1)】

黃捷 2015/12/16 14:13

【台灣醒報記者黃捷台北報導】高教擴張,人人皆可上大學之後,年輕人要怎麼「轉大人」?台灣教育長期追蹤資料庫進行長達15年的追蹤調查,紀錄了台灣年輕世代的面貌。從就學到出社會,75-80年次的年輕世代將成為社會中堅,針對這群年輕人,調查發現,比起上個世代,他們更有性別意識,但即使高達86%有大學或研究所學歷,「出身決定命運」的階層問題仍存在。

由科技部支持,政大、台大、中研院多位教授主持的台灣教育長期追蹤資料庫(TEPS)是全國第一個大規模追蹤青年教育、階層及家庭的調查,2001年時針對當時高二及國一學生進行調查,總參與學生約5萬5千人,後續在2009年、2010年針對當時高二學生追蹤訪問已是25、26歲的碩博士生或上班族。

教育仍然世襲

調查對象歷經2001年高中職多元入學、2002年大學多元入學,高教擴張後的青年世代扮演承先啟後的角色。追蹤時間長達15年、訪談學歷及性別等議題的結果,發現年輕世代有多達86%具大學或研究所以上學歷,不過即使高教擴張後增加下一代教育向上流動的機會,父母的教育程度仍會影響孩子。

調查發現,若父親教育程度為高中職以下,子女較可能只有高中職程度或是就讀科大;若父親有大學以上學歷,子女比較有可能就讀研究所,其中研究所學歷的男性又比女性多,顯示教育的性別不平等已往高教移動。

打破性別想像

調查顯示,年輕世代對於傳統性別角色的認同度低。近8成女性認為,外出工作比當家庭主婦更有意義,更有逾半數女性認為婚後不一定要生小孩;另有6成年輕男女,不擔心40歲時還沒結婚,顯示年輕世代傾向晚婚。

調查也針對男女憂鬱情緒作比較,整體來說女性比男性憂鬱。主持調查計劃的政大社會系教授關秉寅表示,女生比男生憂鬱在全世界都差不多,台灣的情況並不特殊。

科大生嘆不如大學生

雖然幾乎人人皆有大學學歷,當中還是受階層及家庭背景影響。大學學歷者的月收入比就讀科技大學或學院高,且比起科技大學或技術學院的學生,一般大學畢業生更同意其所學可以發揮在工作上。關秉寅推測,可能是技職學校轉型為科大時,未重視技術培育,反而導向理論教學,使學生無法培養一技之長。

**********************
新聞取自:https://anntw.com/articles/20151214-zZQh (取用日期:2015/12/24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