音樂社團的美感經驗

音樂社團的美感經驗

音樂社團的美感經驗 (賴宜佳 / 國小音樂教師)

music1-300x176因應「多元」的學習環境,美育教育的普及性與社會社經程度有著不可避免的關連性。今年臺北市教育關懷年所提倡的「111」理念,其中的「1生一專長」就與藝術才能的培養有關。

我任職的學校有百分之三十八左右的學童有學鋼琴或其他樂器,不時可聽到來自樂隊的喇叭聲、嗩吶聲、提琴聲、木笛聲從不同的角落傳來。和我直接相關的有八十多位小朋友,也是學校內眾多「才藝班」之一;這是由於配合學校特色課程的推廣,我們學校的小朋友每週有兩節分組課程,自己可以選擇興趣的課程參加,而『樂團』也是其中的一項課程。當然,每週八十分鐘的課程實在有限,於是,每週另外安排五到七小時的早上與課後練習,形成所謂的『課後活動』班。參加的學生平均分攤樂團所需的支出,加上學校本著正常、正確的教學態度,學生因此得以按部就班地學得一項樂器。

現今臺北市學校設立的各種社團,皆屬「通識教育」的一部份,更屬於七大領域中「綜合活動」課程的一環,是在現今的學校教育環境中,發展的美育的良好模式。擔任音樂社團老師這些年來,看到一屆又一屆的學生從對樂器懵懵懂懂如一張白紙,到在舞台上自信的表現;孩子也慢慢體會「參加社團」不只是學得一項才藝,而是培養在團體中相處、發現自我的生活體驗。從一開始挑選樂器,每週準時參與固定的早上練習,一點一滴的累積,孩子漸漸散發出不一樣的眼神!很奇妙的,小朋友在家或在學校會主動表演,把音樂和家人、同學分享,更重要的是他們漸漸懂得如何「欣賞自己」了。

如果只是欣賞自己,還不能了解什麼是「美」。與大家一起演奏,就像和朋友玩兩人三腳,許多的小細節都要注意,必須時時提醒自己「是不是和大家速度一樣?」「有沒有一起開始?」音樂是聽覺的藝術,演奏樂器,除了心到、手到、眼到還要「耳」到。要專心聽,努力聽,發現不對或是不好聽還要馬上修正。『美』的習得是自我的感受,老師或是家長扮演的角色只是引領及營造正確和正向的學習環境。幸運的是,我們擁有社區豐富的資源與家長全力支持,學校樂團的小朋友在每次展演,都讓坐在臺下的爸爸媽媽們驚艷與感動!六歲到十二歲的孩子在過程中養成的能力,實在是無法想像和限量的!

有效率、維持正向的學習,是音樂教育一直努力的方向之一。學校課程在每學期初即設定初級、中級、高級,不同的程度班別的學習目標,每學期一次的成果發表提供學生表演機會。「如何將心中的音樂旋律流暢的表達出來?」除了團體班的共同上課,還有分組的練習時間,經由學有專精的老師陪著小朋友不斷練習,從最初試讀樂譜到最後大家一起演奏好聽的樂曲,小朋友真正的從做中學,更有豐富的體驗!

就舉一個最常見的例子吧!大人最常問小朋友:「覺得自己拉奏的好不好聽?」絕大部分剛開始學習的小朋友無法立即評斷、欣賞自己所表現樂曲,必須從老師方面得到評語;然而,經過一段樂團培訓的時間,小朋友慢慢懂得如何判斷自己演奏的悅不悅耳、正不正確,也因為在團體中同學間的互相交流、示範或表演給其他同學聽,聽眾再給與掌聲或評語,從中學習如何讓自己拉奏的更好聽、認知到自己扮演的角色是主奏或是伴奏……。這些點點滴滴,小朋友在樂團的團體生活中,學到如何與他人「合作」以及「謙虛」的向他人學習的處事哲學,更是不容小覷。

music2-300x178

現今的教育環境中,老師與家長已然成為教育夥伴。在家中欣賞小朋友的演奏,甚至關心練習狀況、給與意見與鼓勵,參與孩子的音樂生活,也許是不一樣的生活經驗。有時聽到家長聊起「在家裡練習的卡農是我最愛的曲子」或是「我又多懂得一首交響曲了」我們不只為孩子盡了一份心力,也把音樂的「美」又帶進一個家庭,身為音樂教育工作者,怎能不為此而感動。音樂社團不只達成了教育當局者所希望的『一生一專長』的目標,也讓品德教育徹底實踐;音樂不只讓孩子與藝術成為一生的朋友,也讓老師、學生和家長有了如朋友般良性的互動。